•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红军西路军历史真相澄清始末。

    发布者: 天柱山 查看: 11 评论: 0 2011-6-17 09:18 |原作者: 天柱山|来自: 本站转载

      西路军的来历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当时参加会师的红四方面军中的三十军(军长程世才)、九军(军长孙玉清)、一方面军的五军(军长董振堂)以及四方面军总部直属部队共计21800余人,没有直接开向陕北根据地,而是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于1936年10月24日夜向西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所谓的宁夏战役计划是红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之后,受到敌人的三面包围,西边有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等西北军阀的攻击,南边有胡宗南部队的追击,东面有蒋介石新调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堵截。这样红军要在陕北站稳脚,就必须向北打通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联系路线,争取苏联在军事上和战略武器上的支持,当时中央分析打通苏联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占领宁夏,向北通过外蒙古再通向苏联,这一条路线距离较近,而且邓小平等人走过这条路线,有一定经验。另一条是通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由新疆通向苏联。当时中央选择了占领宁夏的这条路线,因此就制定了西渡黄河的《宁夏战役计划》,西路军的前身就是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渡过黄河的一部分红军。后来由于战局的变化,宁夏战役计划被取消,西渡黄河的这部分军队共21800余人,奉中央军委命令,转战甘肃河西地区,牵制西部敌人,策应黄河以东红军的作战。同时主要目的是打通“国际交通线”,经过河西走廊,打通通向新疆和苏联的通道。在转战过程中,于1936年11月11日正式组成西路军,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由陈昌浩、徐向前等人领导,从此这支英雄的部队便肩负起了为中国革命开辟甘肃河西根据地,奠定抗日后方基地,打通国际交通线,策应河东红军作战的一系列重大使命,走上了艰苦卓绝、惨烈悲壮的征程。
      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里,湮埋着半个多世纪以前一段惨烈悲壮的红军西路军历史。很长一个时期里,西路军问题一度是党史和军史研究中的一个"禁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由于事件参与者陈云、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干预,并得到了邓小平的坚定支持,使得研究这段历史的环境逐渐改善,西路军的历史真相逐步得到澄清,并渐为学界和公众所接受。回顾这段历程,个中的曲折和种种鲜为人知的内幕,令人深思和感叹:认识和接受历史真相有时真的很不容易啊!

      《毛泽东选集》对西路军问题的"定论"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2.18万人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经河西走廊向新疆方向前进。对于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军,蒋介石指使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围追"兜剿"。西路军广大干部战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但由于无根据地作依托,又无兵员、物资的补充,孤军作战,虽然毙伤俘敌约2.5万余人,但在敌众我寡的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最终失败。就在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之际,延安的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中共中央准备着手清算时任中革军委主席团成员、红军总政委、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的错误。1937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深入揭发和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错误,并做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指出张国焘的错误是战争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其内容是退却路线、军阀主义和反党行为的综合。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毛泽东在1937年12月接见西路军所剩部分领导人时说:"红西路军的失败,主要是张国焘机会主义错误的结果。他不执行中央的正确路线,他惧怕国民党反动力量,又害怕日本帝国主义,不经过中央,将队伍偷偷地调过黄河,企图到西北去求得安全,搞块地盘称王称霸,好向中央闹独立。这种错误的路线,是注定要失败的。"
      其实,毛泽东的这种观点,早在一年前就已提出。他在1936年12月所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为敌人吓倒的极端的例子,是退却主义的'张国焘路线'。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是这个路线的最后的破产。"1951年出版的经毛泽东本人审定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针对这段文字的注释为:"一九三六年秋季,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从西康东北部出发,作北上的转移。张国焘这时候仍然坚持反党,坚持他一贯的退却主义和取消主义。同年十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后,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二万余人,组织西路军,渡黄河向青海西进。西路军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在战争中受到打击而基本失败,至一九三七年三月完全失败。"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对西路军问题所持的基本看法:其一,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是退却主义的"张国焘路线"最后破产的产物。其二,组织西路军渡黄河西进,是"张国焘命令"的。由于195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对西路军作了如此权威的"定论",所以,此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涉及西路军问题的著述中,其基本的调子和说法,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是来自或抄自1951年出版的《毛选》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及其中的一条注释。

    12345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