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现有人口19.8万人。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头帕。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花边长衫,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但在茂汶地区黑虎乡一带,妇女们一律都戴白色头帕。 “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鞋尖微翘,状似小船,鞋帮上绣有彩色云卷图案,十分别致。 挑花和刺绣,是羌族妇女的拿手好戏。这些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古朴精美的绣品,无论是点缀服饰还是装扮居室,都显得秀美而大方。 玉米是羌族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青稞、土豆、荞麦、油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也较为普遍。羌族人有把猪肉吊在房梁上风干做成“猪膘”的习惯。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在喜庆而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还要端出自家用玉米或青稞酿造的酒与众人共饮。 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设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在波涛汹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的竹缆取倾斜之势,系在两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带或麻绳紧束腰间,身悬绳上,飘然而过。 羌族人对治水有丰富的经验,举世闻名的川西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2000多年前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修建的。 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有自己的历法,传统的羌历新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届时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年轻人跳起节奏明快、舞姿雄健的"沙朗舞"、"皮鼓舞"等民族舞蹈,显示了羌族人勇敢豪迈的性格。 唐朝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提到的羌笛便是羌族特有的吹奏乐器。 布朗族,现有8.2万人。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一带。这里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清香四溢,是闻名世界的普洱茶的故乡。在巴达山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一棵高达34米、树龄有1700多年的“茶树王”,这棵树被看作是中国作为世界茶叶故乡的活见证。善于种茶的布朗族人,就居住在美丽清香的茶山上。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部分人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部分人会汉文 、傣文。 西双版纳的布朗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楼为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篾席,进屋必须脱鞋。楼上客厅有一方形大火塘,一家人生活在火塘旁边。屋内所有家具几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人的服装多是自制的土布做成的,以蓝、黑二色为主。男子上身穿对襟无领短衣,下身穿黑色肥大长裤,头裹黑色或白色布料包头。老年人喜欢将发辫盘于头顶,男子有佩带手镯的习惯。妇女上身穿紧身无领短衣,下穿黑色或带有花纹的筒裙,系一腰带,小腿上带有护腿,头挽发髻,缠大包头。她们大多爱戴银质的耳环,大耳环坠于两肩,耳环上饰以红、黄的花。青年女子的耳环上坠有鲜艳夺目的穗子,别具一格。 布朗族人善于制茶,多年的种茶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布朗族妇女个个都是制茶能手。每年4月、5月,她们将采回的嫩毛尖放进锅里炒干,趁热装入带盖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待竹筒的表皮烤成焦状时,喷香可口的竹筒茶就制成了。? 生活在茶乡的布朗族人品茶极为讲究,他们的烤茶更是别具特色:将茶叶放入特别的茶罐中,放在火塘边烘烤,扑鼻的香气冒出时注入滚烫的开水,浓郁香醇的烤茶就制成了,这是布朗族人待客的上品。? 布朗族人不仅喜食酸鱼、酸菜、酸笋,而且喜欢饮用一种独具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饮料--酸茶。酸茶制法是:先将新鲜茶叶煮熟放在阴凉处,待茶叶变酸后置于竹筒中,用塞子塞紧,再用竹笋叶将竹筒包好埋进土中,三四个月后取出,即成酸茶。 布朗族人居住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利于植物生长,所以,布朗族多种旱地。春天,布朗族男子在即将耕种的土地上放火烧荒,刨穴点种,任其生长。因其土地肥沃,加上烧荒后的草木灰作为肥料,秋天便会果实累累。布朗族还创造出人随地走、地随山转的轮耕法,把耕地分为休闲、轮耕、放荒等多种,使地力得到休息。 布朗族人喜欢歌舞,逢年过节总要纵情歌唱、翩翩起舞。按布朗族人的说法,不会唱歌的小伙子不会赢得姑娘喜欢的。圆圈舞、刀棍舞等都是深受布朗族人喜爱的舞蹈。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布朗族人名字十分独特。人们没有姓只有名,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女子都在名字前加一“伊”字。 毛南族,现有7.1万多人。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毛南族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为主,兼有一些佛教成分。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毛南族饲养的菜牛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干栏式样,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干栏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这是中国南方民族民居的杰作。干栏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山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 毛南族石墓上的雕刻远近闻名,如今存留在凤凰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的毛南族石匠,在冰冷的石头上把花鸟鱼虫、人物、用具都赋予了生命。毛南族石匠的创作既不描线也不起稿,全凭手中的刀凿根据脑中的构思在石上即兴雕刻,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传统的毛南石雕、木雕、建筑艺术以及故乡美丽的山水,滋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毛南族艺术家。70年代末期,年仅7岁的毛南族儿童谭文西创作的一副水墨画《桂林山水》在第四届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983年邮电部发行的"六一"儿童节纪念邮票,就是7岁的毛南族儿童阿西创作的,他的数千幅作品发表在有关刊物上,送给来访的各国贵宾,为毛南族人民赢得了荣誉。 毛南族人的主食为大米、玉米,蔬菜有豌豆、白菜、南瓜、豆角、萝卜等。在节日的宴席上,豆腐是重要的副食品。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为上宾,他们热情地把家里腌好的酸肉、酸螺丝、酸菜都端出来款待客人,而且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耕地不足,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可以说惜土如金。毛南族人的耕作极其精细,水田往往要一遍又一遍地翻耕,把田中的全部土疙瘩捣碎再栽秧,精细耕作,所以他们的田地粮食产量都很高。不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种植中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为岭南西部的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 毛南族人民喜欢的体育项目叫“同填”或“同顶”。进行这种比赛时,在地上画出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圈,中间画一直线,比赛前,甲乙双方各自站好位置,双手屈在胸前,双腿叉开,上身下躬;比赛开始,双方便用全身力量拱对方,被拱出圈外者为输。这种比赛随时可以进行,是毛南族人民喜欢的传统体育活动。 仡佬族:距今2100多年前,在今天中国的贵州、云南一带,生活着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僚,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仡佬族就是他们的后裔之一。仡佬族,现有43.7万人。仡佬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西北部及西部地区的遵义、仁怀、安顺、镇宁等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 仡佬族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以信奉道教和自然崇拜为主,有的也信奉佛教。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 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的节日有农历春节和农历三月三的仡佬年。农历三月,春雨融融、万物复苏的时节,仡佬族要过传统的仡佬年。祭神树是仡佬年最重要的活动,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的自然崇拜。祭祀时,由主祭人带领全村男子绕村寨周围的山坡行走一周,然后在神树下杀鸡宰羊,进行献祭,同时吁请神灵享用祭物,还要祈祷神树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登。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锡伯族,现有17.2万人。锡伯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边疆,征调锡伯族官兵及家属3000余人迁往新疆伊犁河谷--现在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变而形成的。锡伯族人基本通晓汉语,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有的还兼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早期属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他们古代所从事的渔猎活动,还是后来编入清朝“八旗”而开始的军旅生涯,都需要好的箭法。如今,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要有高超的射箭技术才能博得姑娘的欢心。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群众性体育活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西迁节时,他们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 锡伯族的男装多为长袍,长领不太高,纽扣在右侧,长袍左右下面开衩;女装也是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在边缘和袖口上常用花边点缀,青年妇女的长袍多用色彩鲜艳的格子布来制作。中老年人多穿青、蓝色,青年人则多穿红、绿、紫等色。妇女的服饰还有耳环、戒指和手镯。老年人夏天包白色头巾,冬天多戴棉毛春秋帽。? 锡伯族人,善于种植农作物。现在的察布查尔共有399多万 亩高产、稳产田。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还种胡麻、油菜、向日葵等油作物以及甜菜、烟草、大麻、棉花等经济作物。? 锡伯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面食,如有尊贵客人来访,则要杀羊款待,做丰盛独特的“全羊席”(锡伯族人称之为"莫尔雪克")。他们还要用韭菜、青辣椒、红辣椒、红萝卜、芹菜等各色蔬菜切丝加工成“花花菜”,这种“花花菜”清淡爽口、营养丰富,是锡伯族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肴。? 锡伯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抹黑节、杜因拜扎坤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锡伯族的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具有民族特色的“抹黑节”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人们清晨起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脸上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 杜因拜扎坤节也称为“四一八”西迁节,这是锡伯族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是当年被迫西迁新疆屯边的锡伯族人与留居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话别的日子。二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都要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贝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此外,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共有27718人(1990年),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23060人,占阿昌族总人口的85.38%,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无本民族文字,绝大多数阿昌族人都通汉语、傣语或景颇语,一般都使用汉文或傣文。 阿昌族居住于滇西高山峡谷一带,其间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支脉自腾冲逶迤纵贯向南,形成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川江,两江支流和无数溪涧遍布,整个地带水系呈叶脉状分布。高山、大河间有许多峡谷平地。阿昌族主要居住的户撒坝子(以坝中为界,坝头称户撒,坝尾称腊撒)和梁河坝子就坐落在其中的丘陵谷间。坝子四周青山环抱,坝中流水潺潺,户撒河自北向南纵贯户撒坝;襄宋河、大盈江似银蛇把梁河坝装点。山麓之下的半山半坝中,点缀着建盖得错落有致的阿昌村寨,眺眼望去呈现出一派宁静、清幽、祥和的景象。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地下埋着宝藏,地上森林茂密,水利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正被发掘或有待于开发利用。这里气候温和适宜,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在1368-1649毫米之间,分干湿两季,每年5月至10月为湿季,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梁河地区年平均气温18℃。户撒地区系中亚热带低中山和中亚盆地,地势略高,全年平均气温在18.3-?19.5℃?左右,温差在29℃至零下2℃之间,夏季凉爽,冬季霜期较长。土壤以红壤最多,其次为灰色土,黑色土较少。山坡上有白砂土、黄沙泥土。坝子四周均为花岗岩山地,坡度小,沿河两岸的梯田台地大多铺满了由花岗岩风化所成的砂粒,土层薄,含肥量较少。土质均为酸性土壤,含腐殖量低,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苏子和各种豆类、土豆、甘蔗等。园地可种植桔子、板栗、核桃、梨和青菜、萝卜、南瓜等水果和蔬菜。梁河地区土地肥沃,适宜水稻种植,此外还适宜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茶叶、花生、苎麻、甘蔗、桐油果、香果等经济作物。盛产芭蕉、菠萝、芒果等亚热带水果。野生植物中,药材和油类如黄连、野香果较多。在绵亘的山梁上,覆盖着以松、锥粟、红木为主的木材。山林间栖息着麂子、豪猪、灰猴、穿山甲、马鹿、狗熊、獐子、山鸽子、野鸡、孔雀等珍禽异兽,盛产麂茸、熊胆等名贵药材。矿藏已发现的有锡、铀、铁、钨、水晶石、黑色大理石、石灰石等10多种,其中煤和铁储量最高。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阿昌族长期在这里定居提供了优厚的生存条件,为阿昌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昌族手工业发达,尤其擅长刀具的锻打制造。 普米族现有人口2.9万。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过去,普米族有“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在大多使用汉文。? 普米族信仰多种神,崇拜祖先,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 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原聚居于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交界处的游牧部落,以后他们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地区迁移,这个过程延续了上千年。一个民族,从大西北到大西南,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不断迁徙,历时千年,然而民族的特色却能保持至今,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现今生活在云南云岭山区的普米族可以说是中国迁徙最远的民族之一。 普米族的村落大多建在半山腰上,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垒成,再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人称之为"擎天柱",认为这是神灵所在的地方。普米族人居室的布局,一般是门朝东方,进门靠右边是火塘,火塘后面有神龛,火塘四周设卧铺。屋外门边,悬挂着牛头牛骨,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普米族人的食品以玉米为主,主要做玉米饼食用。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是普米族人制的"猪膘肉",它是将宰过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骨头,再将盐巴和花椒酒洒在猪肚子里,缝合后进行风腌,味道极佳,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佳肴。普米族人还喜欢吃猪头肉,他们炖出的猪头肉色香味美,远近闻名。 普米族男子服饰是上身穿麻布或氆氇、布呢质的短衣,下穿宽大的长裤,披白羊皮领褂,膝下用布毡裹腿,腰间佩刀,脚穿自制的牛皮或猪皮鞋。妇女服饰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包大头帕,穿大襟衣,着百褶裙,有的喜欢用牦牛绒和丝绒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她们以发辫粗黑为美,喜欢用宽大的红、绿、黄等颜色的彩带束腰,显得美丽大方。 普米族十分喜爱“四弦琴”,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他们居住的木楞房中,到处都会听到抒情、纯朴的四弦琴声。当游子归来,家人要用琴声抒发感情,当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更要通过优美的四弦琴声表达爱慕之心。 按照古老传统,普米族人在过年时要为满13岁的孩子举行成丁礼。成丁礼的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成丁的孩子要脚踩象征财富和丰收的猪膘和粮袋,在巫师向火神及祖先的祈祷声中,给男孩儿穿上短上衣、长裤,给女孩儿换上百褶裙;孩子要向亲友一一磕头,敬酒致谢,从此以后,孩子就可以作为成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 按照普米族的古老传统,缔结婚姻、建立家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而请一个能说会道、精明能干的媒人是十分必要的。结婚仪式是非常神圣而隆重的,双方先要请巫师,选择吉日,然后由男方选派迎亲队伍,带着彩礼,骑马跨骡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中;而此时在女方家,人们一面为新娘梳洗打扮,一面准备丰富的婚宴,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那里早已在用青松翠柏搭成的大棚上挂起两块红布,将迎亲的人挡在外面,双方要请歌手一里一外地唱《认亲歌》,唱完后才能掀开帘子,进行其他各项婚礼仪式。 结婚出嫁的新娘总是哀婉悲泣,不忍离去。告别了少女时代,离开了父母兄弟的关怀,新娘在难舍难分中饮酒上马,离开娘家,随着迎亲队伍渐渐远去,到了男方家依次举行过祭祖、撒糌粑等仪式后,新娘就成了婆家的人了。仪式结束后,男方家要在院子里摆开宴席,宴请宾客,把整个婚礼推向欢乐的高潮。 怒族,现有人口2.7万。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 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各地方言差异很大,无民族文字。 怒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与藏族相邻的部分怒族人信仰藏传佛教,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人很早就经营农业。明代李思聪在《百类传》一书中记载,当时怒族人以苦荞为食(荞麦的一种),还说怒族人"精为竹器,织红文麻布",说明那时怒族手工业也有相当的发展。近几十年来,由于铁犁在农耕中的普遍使用,怒族农业才摆脱了刀耕火种的状况。 怒族人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木板房略大,呈长方形,一般分为内外两间;外间待客,设有一至数个火塘,火塘上有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用来煮饭做菜,内间为主人卧室。一般房屋四周都用木板、竹篾围上,房顶上盖有木板或石板,房屋下部是许多木桩和房柱,如同有很多只脚支撑着整个房屋。这种“千脚落地屋”结构简单,极易搭建,是怒族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独特创造。 怒族男子的服饰与傈僳族相似,一般穿麻布长衣,下穿短裤,多蓄长发,披发齐耳;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左腰佩砍刀,右肩背弩弓箭包,显得英武剽悍。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左大襟上衣,下穿长裙,喜欢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怒族人最有 特色的服饰叫“约多”。这种由怒族妇女编织的“约多”,工艺水平很高,男子们白天可以当衣穿,晚上可以当被盖;妇女们做成围裙系在腰间,既耐寒又耐脏,深受人们喜爱。 怒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捻羊毛线、织羊毛袜子,姑娘长大后,要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子送给心上人,小伙子若收下羊毛袜子,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爱情。所以,看一个怒族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脚下穿没穿上羊毛袜子就行了。 怒族人喜欢自己酿酒,每当贵客光临,便以美酒相待。如将客人视为知己,便要与客人脸对脸,嘴对嘴,一手搂肩,一手端酒杯,仰面将酒一饮而尽,这叫做“同心酒”。 怒族人常用的传统乐器叫"达变",其形似琵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以四根丝线为弦,其 音质格外清亮,韵味异常独特。几乎所有怒族青年都会弹唱四弦"达变",用琴声来表达自 己的心声。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族的朝山节(也称为“鲜花节”)。节日当天,全村寨人聚在一起前往当地的钟乳洞,接洞中钟乳石滴下的水,这水被称之为“仙奶”。回家后,“仙奶”被洒入种子中,以祈愿来年的粮食获得丰收;也有把“仙奶”倒入醋、酒中的,以求得身体安康无病。 |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爱我华中王
( 皖ICP备07008304号-26|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869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