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孔子与孔氏家族。

    发布者: 天柱山 查看: 19 评论: 0 2010-7-12 12:28 |原作者: 天柱山|来自: 本站转载

      前言
      曲阜,北倚泰山,东靠蒙山,西北临大汶河,北枕泗水。灵山圣水孕育出灿烂的大汶口文化,也孕育出千古圣人—孔子。
      孔子创立儒学。他的人格、学说早已穿越时间界限,穿越国家界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其生前没有得到实现,但在其逝世以后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朝历代都把他的学说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的精华。因而,孔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璀灿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而且跨越国界,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孔子是世界历史上,对世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巨人之一。随着历代封建王朝尊崇孔子和宣扬儒学,并把他作为维护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封赐孔子的同时,对其子孙也大加优待,世受封爵,使孔氏家族绵延不断,长盛不衰,成为世界上层指可数的显贵的大家族。
      在孔子逝世近二千五百年的今天我们缅怀孔子,认识孔氏家族,对于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英勇奋斗,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强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孔氏渊源
      山东曲阜的孔府内,保存的《孔子世家谱》,记录了孔氏家族的发展演变史。在这部家族档案中,把孔子的远祖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以及商朝的建立者商汤,这即是史书上所谓孔子是“生人之后”的原始根据。孔子也说过:“丘也,殷人也”。这即表达了他对祖籍的怀念,也证明孔子是殷王室的后裔,其血族当为殷人。
      西周以前,殷是中国的统治民族。他们建立的商政权历经三十一世六百余年,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但当历史的脚步行进到公元前十一世纪末时,由于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的残暴荒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各镇诸侯也纷纷背叛商纣王的统治。殷商政权岌岌可危。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见商朝将亡,数谏纣王而未被采纳,遂出走,后归顺西周。此时。西部周人兴起,很快,存在了六百余年的殷商王朝便被周武王所灭,建立了西周。周人的武力征服引起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动荡。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镇抚殷人,周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殷君,即承认殷人对商本土的统治权,实行殷人自治,并派自己的同胞兄弟管叔和蔡叔进行监督。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不服,武庚趁机串通管、蔡,联合奄、薄姑、徐、偃等东方四国公开叛周,使立足未稳的周王朝面临一场大危机。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旦亲自率兵东征,历经三年苦战,将武庚、管叔诛杀,蔡叔被流放,同时消灭了与武庚一起反叛的奄等五十余国,从而确立了周人在东方的统治地位。这时,周王朝对商本土的治理也采取了新的策略,即将商本土一分为三,其西部洛水之阳建立东部洛邑,附近的沁阳划属东都王  ;北部安阳,朝歌一带则封给归降的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以安抚殷人遗民。宋国成为残留下的来殷人政权,微子启便是宋国的第一代国君。
      微子启去世后,其弟微仲衍继位,这是孔子的远祖,据推算当为孔子的第十四代祖先,微仲衍卒,宋公稽,丁公申,缗公共相继为宋国国君。缗公共即宋缗公。缗公卒,弟炀公立。缗公之子鲋祀弑炀公,让国于兄弗父何,鲋何不受,鲋祀自立。这就是厉公。弗父何为卿。从此起,孔子的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父嘉,孔父嘉为孔子里第六代祖先。由弗父何为卿到孔父嘉已经五世,按当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的规定,故自此便以其字为氏,其子孔孙均为孔氏。虽然自弗父何到孔父嘉已由诸侯变为卿,但他们的地位仍然十分显赫,正考父是宋戴公、成公、宣公王朝的顾命大臣,孔父嘉历任宋穆公、殇公两朝大司马。
      孔子的先祖不仅官高位显。其中不乏具有文韬武略,注重礼乐,熟悉历史的政治家、史学家。相传“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 ”,“作《商颂》十二篇”。他就是《诗经、商颂》的作者,并与人校正其乐律。可惜其中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有五篇。从今存各篇看,它是宋国祭祀的乐歌,大体是颂扬殷人的。孔子之所以喜文、好古、遵礼乐、善诗书,除了他天资聪颖外,用现代的科学的观点看,恐怕与他祖先的遗传基因不无关系。
      孔父嘉是孔子先祖的关键人物,在他这一代不仅确定了家族的孔姓也为其后人离宋奔鲁创造了条件。孔父嘉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夫人,太宰划华父督为其美貌所动,便想霸为己有。当时,宋国对外战争频繁,民众怨声载道。华父督便嫁祸于时任大司马的孔父嘉,说造成这种局面的是负责军事的大司马,并借此杀了孔父嘉,霸占其夫人。孔父嘉死后,其子本金父被华氏降为士,从此孔子先祖的地位便又由公卿变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为华氏所逼,离宋奔鲁。这就是孔氏先祖由宋国到鲁国的直接原因。另外鲁国是旧奄国的国土,奄故国即鲁都曲阜,是以前殷在东方的盟国。周公旦东征灭奄后。其子伯禽代受封于此,又迁来殷民六族,建立了鲁国。因此,鲁国虽由周人统治,但多数居民仍是殷人的旧部,这也是防叔选择鲁国的一个原因。
      防叔至鲁后,为鲁国贵族臧孙氏家臣,任防邑宰。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任陬邑大夫,是孔子的父亲,以勇力著称于世。鲁襄公十年,晋率联军进攻僵阳,当联军攻入城中时,僵阳守军放下城门的闸门,叔梁纥手托千斤闸门救出冲入城中的将士。鲁襄公十七年,齐国侵犯鲁国,将鲁国大夫诚纥困在防邑内,叔梁纥率三百甲士突围成功,并护送臧纥到援军营地。
      从本金父开始,孔子祖先的地位不再显赫,虽然孔防叔做了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出任防邑宰,叔梁纥任陬邑大夫,但是孔氏先祖的地位仍然为土。
      从上述可以看出,孔氏始于孔父嘉,渊源可上溯至宋国第一代国君微子启,还可上溯到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虽然远祖们地位由帝王降至诸侯,由诸侯降为公卿,再由公卿降为土,而逐渐衰微,但仍不愧是显赫而荣耀的家族。
      孔子  
      孔氏家族的始祖是孔子。其先祖可上朔至商朝的微子启。微子启,商王帝乙长子,纣的庶兄,曾被封为上卿,立国于宋,是宋国第一代君主。死后其弟思衍继为宋公,此后宋公稽、丁公申、缗公共先后为宋公。缗公共长子弗父何是孔子先祖中身份由公到卿的过渡人物。自此,宋父周、世父胜、正考父先后继父爵为宋卿。正考父之子孔父嘉以后孔子先祖的地位又由卿降为大夫。自先祖失去上公地位到孔父嘉已经五代,根据当时规定,族人出五服必须另立一宗。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据以字为姓常例以孔字为姓,自此孔氏家族有了族姓。当时宋国内乱,孔父嘉之子木金父举家迁到鲁国陬邑,四传至叔梁纥,皆为鲁大夫。叔梁纥有勇力,是鲁、齐、晋有名勇士,娶施氏、颜氏为妻。
      公元前551年(鲁囊公二十二年),叔梁纥与颜氏生孔子。孔子生时相貌丑陋,顶如反盂,四周高中间低,取名曰丘;因生于尼山且排行第二,取字为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故。颜氏带着孔子离开陬邑昌平乡,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孔子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渡过的,他的一生分五个阶段。
      孔子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母子二人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但曲阜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王朝的文物礼制,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对孔子的成长起了很大的熏陶作用。因而自幼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在母亲教诲下学会了认字写字后,便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探求。为了保证生活和学习,他曾当过吹鼓手、管理帐目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这些卑鄙的职业。反映孔子孜孜学习的事例很多,最为典型的有三个。一是“陈俎豆、设礼容”。是说孔子童年时代对周礼就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摆上小碗小盘,当作祭器,模仿实施各种礼节。二是太庙问礼。孔子第一次参加鲁国祭礼大典进入太庙时,每个程序、每个细节、每件事都要问别人,仔细弄清楚。见此情景有人讥笑他,孔子听后却认真地说:“不懂得东西就去问,这才符合周礼呢”!三是学琴师襄子。青年时代,孔子曾到晋国向乐官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已学会了一个曲子。师襄子对他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曲调我虽然学会了,但演奏技巧还没学好”。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演奏技巧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虽然掌握了演奏技巧,但我还没领会到此曲的神韵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到此曲的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领悟到作者和作者的人格风貌呢”。又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孔子领悟到此曲就是周文王所作《文王操》。由于孔子孜孜不倦,发愤求知,到二十多岁时已学有所成,成为社会公认的学识渊博的人,掌握了书、数、射、御、乐、礼六种学问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声名已超越鲁国,闻名周围各诸侯国。这时不仅百姓、士、大夫向他请教各种学问,就连许多国君都向他请教为政之道。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远大政治报负。他深知只有挤身政界才能实现自己根除“礼崩乐坏”,恢复周礼的志向。在几次挤身政界未果的情况下,他设馆授徒,创办私学。他要通过教与学,使弟子们在“礼崩乐坏”的社会中做有道德的人。进而以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别人,作用于社会,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报负。由于孔子的高尚人格和渊博知识,不仅鲁国人拜他为师,其他诸侯国不少人也纷纷投到他的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就是对他设馆授徒,创办私学盛况的真实写照。孔子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强调既要有知识才能,又要有崇高的品质,必须符合“君子”的标准。这两个方面任何一方偏胜都不行,必须协调发展。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不问出身、不分地域,只要行一定拜师礼,都收到门下。在教学中,孔子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聪颖程度、个性特征,在教学时有所侧重。孔子教学的教材是:《诗》,属于文学;《书》,保存了一部分殷周时代的政治文献,可以让学生了解殷周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经验;《礼》,是有关政制和礼仪的文献;《乐》,是一部分音乐文献,使学生学习与礼制相应的乐制;《易》,是古代关于卜筮的书,是当时一项重要的专业知识;《春秋》,是一部以鲁国为主的编年的春秋时期的政治史。这些科目就是周礼规定的教育贵族子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些内容在当时社会都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也是国家管理者必备的知识。礼、乐可以为各种活动相礼,御、射可用于疆场作战,书可为国家记事典史,数用于会计赋税。孔子不仅局限于以上内容,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是涉及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孔子一生培养出大批人才,他的不少学生出仕各诸侯国,成为诸侯国的大夫、卿和统领军队的将军。
      鲁国出仕是孔子一生中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虽短,孔子却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超人才干,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报负。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宰,这年孔子51岁。他任中都地方长官一年,勤奋为政,以德感人,以礼教民,政绩突出。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一时中都成了各地竟相效法的榜样。一年后由中都宰升为司空,主管鲁国的建筑与道路事务;后又升为掌管鲁国司法的大司寇,兼理外交事务;公元前500年又由大司寇代理鲁相。在这期间他认真处理案件、审判官司,用他的学说教化人民,政绩突出,使鲁国社会秩序大为改观。就连对孔子颇有微词的法家韩非也在《韩非子》中赞扬说:“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仕鲁间孔子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夹谷会和堕三都。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一心想控制鲁国的齐景公看到鲁国在孔子治理下有重新振作的势头,认为对齐国是个威胁,于是齐景公以齐鲁两国修好为名,约鲁定公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市境内)举行一次会盟,至时劫持鲁定公,使鲁国屈服齐国。齐景公阴谋被孔子识破,临行前鲁定公根据孔子“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的建议,派掌握军事的左右司马带兵同往。在会盟中,孔子以礼斥责齐景公,使齐景公不仅阴谋未能得逞,而且为表示谢过,齐国将占领鲁国的郓(今山东郓城东)、汶阳(今山东泰安南)、龟阴(今山东泰安东)一带地方归还鲁国。从而为鲁国争了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鲁国的地位。堕三都是孔子仕鲁期间最重要的一件政举。当时鲁定公虽然是最高当政者,但实际上是个傀儡,政权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手中,而他们的权利却掌握在家臣手中。三家修筑的坚固的城墙规模都超过了大夫的应有标准,这些现状是绝对不符合周礼的。要改变国君失权现状使鲁国强大起来必须削弱各地割据势力,这自然是鲁定公梦寐以求的。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提出的拆毁违制城墙的主张付诸实施。叔孙氏首先把自己封邑后(今山东东平县东)的城墙拆了。接着孔子派大夫申句须率兵打败季孙氏家臣公孙不狃。拆除了季孙氏封地费邑(今山东费县北)的城墙。最后由于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违抗不拆,鲁定公派兵围攻不克,因而孟孙氏封邑(今山东宁阳北)的城墙未拆。尽管这样,这对鲁国一部分割据势力是一次有力的打击。后来,鲁定公再也不找孔子商议政事,孔子感到鲁国已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报负,便辞去了鲁国的职务。
      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改造社会;或被诸侯国君重用,继续实践自己的理想,公元前479年(鲁定公十三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率领他的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历程。他用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卫、陈、蔡、宋、楚等国,期间飘无定所,历尽艰辛,几乎丧失性命。孔子一行离开卫国经过匡邑(今河南长坩县境内)时,赶车的颜刻指着城墙的一个缺口说,过去他来过这里,就是从这个缺口通过的。匡人听了颜刻的话,便蜂涌而来把孔子一行围禁起来。原来鲁定公六年,鲁国过匡攻打陈国,阳虎未经匡人的同意,强行夺路通过,匡人怀恨在心。这次误以为阳虎又来,待匡人了解到这行人中并无阳虎时,便解围而去。还有一次,孔子师徒来到宋国,正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忽然,宋国的司马桓魁带兵赶来,砍倒大树,并扬言要杀死孔子。这是因为孔子曾批评桓魁不仁。弟子见状,劝孔子赶快离开。孔子却镇静地说:上天赋予我以品德,桓魁能把我怎么样!说完才从容起身离去。还有一次,孔子带弟子来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遇上吴楚交兵,被乱兵包围,带的粮食吃完了,大家又饥有累,有的人病倒了。孔子一面坚持教学,教育弟子们面对困难要鼓足勇气,一面派机智灵活的子贡去楚军交涉。最后在楚军保护下离开城父。这样,孔子周游列国,风尘仆仆地拜见并苦口婆心的游说了几十位国君和当政大夫,有的出于对他的尊重,答应给他优厚待遇,但不重用;有的向他求教治国之道,但不采纳他的主张;有的怕他的主张带来麻烦,对他冷嘲热讽。虽然大得名声,但自己一向怀有的政治报负始终没有实现。公元前484年,孔子在外漂泊十四年之后,他受鲁国季康子的召请回到鲁国,这是他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
      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哀公和掌握鲁国实权的季康子以国老之礼相待,向他请教为政之道。孔子以国家元老身份参谋鲁国政事。但季康子的主张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尤其季康子计划实行新的田赋制度,孔子认为这是向百姓征双重赋,从心里不同意,但孔子的意见他们不采纳。这时孔子看清了自己在鲁国所处的政治环境,从而断绝了从政的念头,而将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精力全部用在了教育事业和文献整理上。这期间尽管爱子孔鲤和爱徒颜回、子路先后去世,给他心理和感情上以沉重打击,并没有影响他寓贬褒之意勤以著书的决心。他在整理文献、研究历史方面注重言必有证,实事求是。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具体就是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即:对《诗》做过一些删去重复和文字订正工作。对《书》进行过若干编辑整理工作。他对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和乐制进行过深入地比较研究,审定、整理《礼》、《乐》。他晚年喜欢读《易》,反复研究,以至“韦绝三绝”。尤其他根据鲁国史记《春秋》修成的《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是按照年月次序来记事的,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书中所记内容以鲁国为主,兼及周室和其他诸侯国,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此书记事简洁,全部242年历史仅用17000余字。尽管这仅是鲁史的一个大纲,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研究起了巨大作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夏历二月十一日,周历四月十一日,巨星陨落,一代巨人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孔子的墓地在鲁城之北泗水之滨。孔子入葬后,弟子们在墓畔。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