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曾经有很多著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古代的《论语》、《道德经》等。那么,在近代,特别是近一百年来,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最重要著作是什么?我想,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大家知道,《共产党宣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用德文首次发表。它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万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由于它的问世以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世界上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由于它的问世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著作的发表,马克思被评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传播非常广泛,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不仅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 《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不仅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社会历史走向。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又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一下这部伟大著作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巨大影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共产党宣言》在西学东渐潮流中来到中国 《共产党宣言》的片段文字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是在1899年2月传入中国的。它编译过程是在1898年,到今天刚好110周年。 大家知道,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年。这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如果说1894年甲午海战中的惨败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不能只在社会的“器物”层面改造中国,还必须在“制度”层面改造中国。那么,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则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在中国,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走革命道路。所以,在1898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十分活跃。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很多有识之士到了西方,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思潮。《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传入中国的。 1899年2月到4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续刊载了一篇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章叫“大同学”,它是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文的。文章在中国的刊物中首次提到“马克思”、“安民新学”(即社会主义)及《共产党宣言》的一段文字。文章写道:“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里说马克思是英国人有误,因为马克思是德国人,只是长期生活在英国罢了。接着又写道:“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里援引的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的一段话,现在的译文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在同年出版的《大同学》一书的第八章,恩格斯的名字也被提及。书中写道:“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二曰恩格思(即恩格斯)。” 在这里,基督教传教士李提摩太起了重要作用。李提摩太是英国威尔士人,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先在山东、山西,后又到天津,还曾任天津《时报》主笔。1877年,上海成立了西方基督教在华的第一个文化机构——广学会(1894年前叫同文书会),创办人是英国苏格兰人韦廉臣。1891年韦廉臣去世,李提摩太遂继任广学会总干事,直到1916年回国。在他的策动下,广学会出版了许多传播西方文化的书籍、报刊,《万国公报》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报纸(形似刊物)。李提摩太的思想对当时先进人士影响颇大。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的《万国公报》(不久改为《中外纪闻》)与李提摩太有直接关系。梁启超曾经当过李氏的中文秘书。光绪皇帝也非常喜欢读李氏出版的书籍和《万国公报》,曾购买西学书籍129种,其中的89种由广学会出版,可见当时李氏影响之大。也正为此,光绪曾赐予李提摩太三品顶戴亦即三品官待遇。孙中山早年也与李提摩太有过交往,1894年在《万国公报》上发表过给李鸿章的上书即《上李傅相书》。 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的传入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是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当时影响学界、出入政坛的李提摩太,在传教的同时将流行于欧美的社会改良主义和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传到中国,决非偶然。当然,他也决非自觉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只是将其作为众多社会主义学说之一只言片语地传入中国的。 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流亡欧洲时,也曾学习和研究过《共产党宣言》。 孙中山1896年伦敦蒙难之后在英国留居近一年,其间,曾常常到大英博物馆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正是在这里,孙中山第一次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及其活动情况,并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这对他形成三民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对此,宋庆龄曾多次讲到,在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讲得最精彩:“就在这一海外活动时期,孙中山根据他当时的理解,制定了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他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听到了关于列宁和俄国革命活动的消息。早在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就对他发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 在孙中山的影响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共产党宣言》思想。如1903年2月15日,由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主办的杂志《译书汇编》第2卷第11号上,发表了革命派马君武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文章写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很清楚,这是《共产党宣言》的思想。1905年8月,孙中山从欧洲回来后,便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同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宋教仁、叶夏声、廖仲恺等先后在《民报》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及共产主义运动。比如1906年,宋教仁署名勥斋在《民报》第5号上发表《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无政府主义派虽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但认为《共产党宣言》是西方流行的社会主义之入门书,不得不研究。于是有关《共产党宣言》的文章便不断出现在他们自己的杂志《天义报》上。比如1908年3月15日,刊载了刘师培署名申叔写的《〈共产党宣言〉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共产党宣言》所作的译序。 中国社会党与《共产党宣言》的传入也有一定联系。1912年6月2日,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杂志第2期发表了煮尘重治作、势伸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一文。文章对马克思的生平、《共产党宣言》(译为《共产主义宣言》)作了介绍。 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和传播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就是由自发翻译介绍到自觉研究介绍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最早介绍《共产党宣言》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是李大钊。1917年冬,李大钊应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此后,他迅速在进步青年中开展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在图书馆大量扩充马克思主义书籍,包括外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原著。1918年,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起创办《每周评论》,在第16号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几段文字,包括十大纲领全文,标题是《共产党宣言》,译者是成舍我(署名舍)。他还在1919年5月、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5、6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的第五、六部分介绍并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思想。该文在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在五四运动前后,还有许多介绍讨论《共产党宣言》的文章。特别重要的是,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问世,并由此揭开了中国新时代的序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是旧的封建制度崩溃、新的社会道路选择的时代。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作了各种尝试,进行了各种理论选择。《共产党宣言》及其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传播进来并最终被确定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的。 |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爱我华中王
( 皖ICP备07008304号-26|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869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