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王氏几经繁衍,在十一世有部分王姓后人陆续分迁到枣园村附近的村庄。 现就对分迁到枣园村附近的村庄,做一简要介绍:这些村现在都属青岛市李沧区楼山乡。 楼山乡 地理位置 楼山乡位于区境的最北端,是陆路出入青岛市的咽喉地带。东倚崂山山麓,同崂山区夏庄镇、李村镇接壤;西濒胶州湾,与崂山区红岛镇隔海相望,南与板桥坊街道办事处辖区相接,北同崂山区流亭镇毗邻。全乡总面积为11.93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东南部为丘陵山地,有围子山、虎头石、南尖口、凤山、楼山等山峦。西北部地势较平坦。境内有湾头村河、楼山后北河、楼山后南河3条季节性河流。乡境东南部土地、水利资源较为贫乏,适合发展采石、建材行业;西北部土壤疏松,地下水源极为丰富,适宜种植粮食、蔬菜作物,沿海滩涂盛产蛤蜊等贝类海产品。境域南部有楼山,楼山乡由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 楼山乡辖区原有17个自然村,建村最早的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在德国、日本侵占青岛以前,楼山地区隶属即墨县仁化乡。1898年后,德国殖民当局将胶澳租借地划为青岛区和李村区,楼山地区隶属李村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时,楼山地区南部诸村划入四沧区,北部诸村划入夏庄区。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楼山地区划入仙家寨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楼山地区南部划入沧平乡归属四沧区;北部划入海滨乡归属夏庄区。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其乡区由南海专署崂山行政办事处统一管辖,楼山地区13个行政村南部诸村仍归四沧区;北部诸村划入崂山办事处一区。1951年7月青岛市进行区划调整,将郊区调整为9个区。1951年10月成立楼山区,楼山地区13个行政村除石家宋哥庄划入流亭区外,其余12个行政村归属楼山区。1956年1月,郊区改划为27个乡,实行农业合作化时,楼山地区各村分别划入枣园乡和双埠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又全部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3个行政村改为13个生产大队。1961年10月崂山县成立后,将楼山后,坊子街、小枣园、东小庄、西南渠、东南渠、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8个生产大队划入西流庄人民公社,归沧口区领导。1962年5月,又将以上8个生产大队仍划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归崂山县领导。1962年11月,经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楼山地区的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西南渠、东南渠、湾头、坊子街、楼山后、大枣园、小枣园、十梅庵、南岭、东小庄等13个生产大队从仙家寨人民公社划出,组成楼山后人民公社,归崂山县领导。196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楼山后人民公社划入沧口区,但农业生产仍由崂山县管理。1978年转为蔬菜专业生产后,全部归沧口区领导。 1984年体制改革后楼山后人民公社改为楼山乡人民政府,所属13个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 十一世王维翕、王维翔、王维栩、王维翘、王以习迁居湾头(在枣园北三里)。 湾头村位于楼山乡东北部,东、北与崂山区夏庄镇交界,西接东南渠村,南邻十梅庵村,西与东南渠村相接。村庄占地0.4平方公里,住户1 025户,人口3 069人,均为汉族。 据考,该村始建于1404年(明永乐二年),张、赵两姓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东有一天然大湾(池塘),故取名“湾头”。原湾头村西南有一自然小村——栾家泊子,村东南山坡亦有一自然小村——许家庵子,合作化时划归湾头村为一行政村。现栾家泊子与湾头村连成片,许家庵子住房也陆续迁至湾头村内。1956年湾头村与东南渠村、西南渠村共同成立高级社——群英农业合作社。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为湾头生产大队。现称湾头村。 十一世王以庄、王以保、王以佩、王以位、王以宽、王以茵、王以臻、王以台、王以住、王以伦、王以奈、王以奎、王以傧移居楼山后。 楼山后村位于楼山乡中部,东与青岛汽车制造厂相邻,西靠四流北路,南与坊子街村相接,北至遵义路。村庄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住户1 156户,人口3 650人,均为汉族。 楼山后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林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南临楼山,故名“楼山后”。 楼山后村解放前属四沧区,1951年划归楼山区,1956年划入枣园乡,并和坊子街、小枣园、东小庄联合成立高级社——红日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划归楼山后人民公社,称楼山后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楼山后村。 王氏家族是明万历年间迁入的,在宣统元年(1909年)修篡的《王氏世谱》中,王家称自家为“胶西王氏”,原籍为青州府临朐县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有位名叫景的祖先迁到胶州朱阳社十甲,景的4个儿子核、隆、纶、福于万历初年 (1573年)卜居即墨汇海社王家庄。纶生子钺,钺生子才富,才富迁到即墨仁化乡棘林村 (今称大枣园村)。才富有6个儿子,第六子子信于万历15年(1588年)以后搬到棘林村西南的楼山后村,成为楼山后村王氏家族的始祖, 十一世王以珀、王以璠迁居西南庄(在枣园西南)。(现为小枣园村) 小枣园村位于楼山乡西南部。东临小白干路,西与青岛碱厂宿舍相邻,南接东小庄,北靠凤山。村庄占地0.18平方公里。住户250户。人口750人。是楼山乡最小的村。 据考,该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分离出两户后代搬迁至此,繁衍成村,原名西南山。20世纪30年代,为表明与大枣园村同宗同祖,改称为小枣园,沿用至今。合作化时曾与楼山后、坊子街、东小庄合并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分开。 十一世王以城、王以功、王以显移居坊子(枣园西侧)。(现为坊子街村) 坊子街村位于楼山乡南部,东临小白干路,西南临凤山,南接小枣园村,北邻楼山后村和青岛汽车制造厂。村庄占地0.28平方公里,住户460户,人口1 500人,均为汉族,是楼山乡较小的村庄之一。 据该村《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李氏祖先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后于、王、孙等姓陆续迁来,多以开坊子(小吃店)为生,故名坊子街。该村历史上延续下来一集市,农历逢四遇九为集日,俗称枣园集。村东原有一自然小村——刘家台,解放后划归该村为一行政村。 整理:王知先201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