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后的王姓家谱,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缘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家谱修撰本末等等,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这些谱序,因为放在家谱正文之前,少则一篇,多则数篇或十余篇;短者数百字、长者数千或万余字,一般起着家谱总纲的作用。 谱序的内容大多涉及修谱原因及谱中家族特色又源流,文字朴实简洁,往往是一家之史的高度概括。如宋《衡阳渔溪王氏谱》欧阳修序,在序文开篇即指明此支王姓人出琅邪王氏,显于真定而支衍江南,家于湘东,接着指出自己在谪居长沙期间,有文字士王永贤以家谱相示,嘱作序,于是便有了这篇序文。再如明《澄海南阳王氏族谱》罗亨信序,则站在整个时代的高度,指出了王氏有二十一望之分,至唐又定为琅邪、太原、京兆三望族。唐以后的开闽王氏出琅邪、裔孙于南宋末年迁海阳,遂为海阳人。这些序文,皆指明家族或姓氏起源及作序原因,由一般而具体,由全族而单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全部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谱序作者大手笔的韵致也因此得以表现。 谱序多出自本族名贤或当时达官显贵、硕儒名宿之手,由于作者本身的权威性,不仅使历代修谱者把请名人作序作为家族的荣耀,而且还是所修谱书的光荣。事实上,一部家谱如果有名人所作的序言,往往使其增色许多。因此,名人所作的谱序常常起到为家谱贴金的作用。宋代以后,如欧阳修、朱熹、宋濂、罗亨信等名重一时的学者都曾被请来为王姓族谱作序,而有他们作序的家谱也被当作王姓族谱中的珍宝,被族人转抄和传颂。尤其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优秀谱序,在序事之外又杂以说教,高瞻远瞩,入情入微,文论俱佳,其价值已远远超出谱序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