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经过历代战乱,真正的炎黄子孙在中国的国土上已经没有多少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是由百越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戎狄集团融合而来的。(也既现代科学证明的四大基因集团)。华夏集团在历史上最残烈的一次灭绝是蒙元帝国的大屠杀,除了当时的一些叛将,顺民能活下来,真正的汉人除了福建一带的客家人(南宋遗民),已经几近绝迹。 华夏集团人口的特征,经中外历史学家的考证,应该是黑眼瞳,单眼皮,三绺胡子,A型血。而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是深褐色眼瞳了。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痢特灵药物的使用,人们的眼瞳都多被黄染了。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生理印记:一是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我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二是青斑。新生婴儿的尾骶部或其他部位常有淡灰色或青灰色的斑块,既“蒙古斑”。我国新生婴儿几乎都有这种特征,一般一二岁时褪去;三是内眦褶。在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小皮褶,旧名“蒙古褶”。我国大部分人有这种褶,而外国人却无此褶。 人类学家判断,这三项印记,是由炎黄祖先遗传而来的,其中铲形门齿可追踪到旧石器时代的远祖。 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锐减、有赤壁大战之后的人口大萧条,有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大混乱、大屠杀,元朝的蒙古兵南下的大屠杀, 满清入关后的大屠杀。历史上这几次大的战乱,是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剧烈变动的主要原因。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族为夏后氏后裔,始祖叫淳维,殷时称荤粥,秦时称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匈奴的单于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楚汉战争时,头曼之子冒顿杀父自立,又东灭东胡,西逐大月氏,掠夺了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几十万人口,形成了一个东接朝鲜,北至西伯利亚,西达西域,“南与中国为敌国”的强大奴隶制国家。 汉武帝时,由于当时的黄河的故道还是陕西的渭河(黄河掉头进入宁夏,是宋朝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造成的,地震后黄河才出现了向北穿出了长城的改道,进入了宁夏和内蒙。椐说是当时的张蘅发明的地动仪,就证明过这次地震)陕西一带因为没有黄河的屏障,特别容易遭到匈奴的进犯,所以人口非常稀少。 从三国到东西晋时期,陕西一带已经成了羌胡之地(真正的秦人后裔应该在两广一带;这是在秦帝国时,一个名叫赵陀的将军,领着五十万大军征两广,最后都留到了两广,他们又成立了一个新国家的原因)。 在汉朝中叶,匈奴屡次进犯中土,屠杀百姓,掠夺财富。至今在陕、甘一带仍有匈奴人的、当地人叫做“吴儿堡”的遗迹。(吴儿堡就是匈奴人打入内地后后,掠夺了当地的大量财富和人民子女,并在陕、甘一带筑吴儿堡安置,以供他们奴役。)匈奴人泛指汉人都叫做吴人。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国内50%的人死亡(数字尚有争议)。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中国史书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在汉末时,南匈奴越过长城后进入陕西,与汉人融合了。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的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曲调的旋律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陕西“秦腔”的风格与唱法,也是与内地的戏曲有很大区别的;大吼大叫的民族特点、应该叫“匈奴腔”才对。 椐现代科学家研究考证:动物的性情是可以遗传的,比如说,狗的性情和猫的性情就是不一样。人也没有脱离动物的范畴,所以性情也是可以遗传的。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椐现代科学的考证: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容易激怒和冲动,攻击性最强。以青蔬食物为主的动物,性情多驯良。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五胡融入中华民族后,以北方为多,所以北方人口多豪爽.南方人口多柔情。这也是食物造成的民族基因不同的关系。 西晋的“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到西晋时期,胡人已经遍布北方各地,关中地区尤其众多。当时人江统在其著名的《徙戎论》中惊呼,“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五胡乱华时期,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 《晋纪》、《晋书》记录了当时的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五胡乱华时后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华人口大融和时期。当时以长江为界的这一段时期,长江以北地区的人口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眼睛开裂度较小,长江以南地区的人口的特征是眼睛开裂度较大,这就是因为南方的百越集团融入中华的原因。 留在北方的人命运很悲惨。匈奴、羯等族人的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煌”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展开)。 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屠杀,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 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过四百万左右。 大屠杀了多年之后,估计石勒也杀累了,听取了谋士要他建立“根据地”做“皇帝“的建议,改变策略,开始有了收降汉人做奴隶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屠杀了。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据汉人张宾的建议,定都襄国。中原农业经济得到一点恢复。 在南方石勒长期与祖逖将军做战。祖将军死后,没人能有效的组织北方各堡与胡人对抗。公元320年前后,屈指可数的几个保壁大帅也最后降石赵,石赵王朝完成了对中原和关中的牢固统治。 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政 府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也有武装打进来的。 晋朝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广大的区域,不断的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但大都不敢公开反对东晋的统治,为害的区域只是个别郡县,不对晋朝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直到匈奴人刘渊和羯族人吸桑石勒等的出现,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才建立了后赵。 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汉人不超过五百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人人口还在增长,而汉人不断减少。 《晋书》:“方今四海有倒悬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以冉闵为首的汉族人,对入关的胡族的复仇行动,是汉人发起的绝地反击。 入关的胡族成份复杂: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鲜卑(史书称白虏)、九大石胡的远迁部落等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体为白种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为黄种人。 而羌、夫余、乌桓(东胡与匈奴混血)、和入侵辽宁的高丽等民族主体为黄种人,个别部落除外。 如果等他们杀尽了北方汉人,各胡会在中原地区繁殖起来。成为一个金发碧眼的种族(根据现在鲜卑后代有千分之几白人血统都成显性基因的特征)。他们还会再向南方要生存空间,再把南方的三百万汉人杀掉。如果不是冉闵将其它各胡族都杀绝,汉族很有可能像其它的三大古国的民族一样,亡族是很可能的。 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幽州刺史王浚发现后,要求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这是由于当朝铺天盖地征缴苛捐杂税的原因,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 公元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务除前赵积弊,实力得以迅速发展,足以与东晋相抗。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驱有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奸淫凌杀污辱之行 。 石勒死后,子石弘继位,为其侄石虎所杀,石虎自立为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 石虎为人极端残暴,穷兵黩武,令许多人为筹措从军装备、被迫卖儿鬻女,许多百姓不堪苦役,自刎或投环,死者相望。而石虎的征令仍有加无减,毫无人道的残酷奴役汉人。 石虎死后,其子十余人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子冉闵是汉人,最后杀死了傀儡皇帝石鉴,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军团,推翻万恶的后赵王朝。 史载:冉闵杀尽后赵皇室,并致书各地,号召汉人起来疯狂屠杀胡人复仇。冉闵发布“杀胡令”,霎时间,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 史载: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20几万(甚至远在陇西的麻书收到冉闵的“讨胡檄文”后,都杀掉所部胡人响兴,因为陇西胡人太多,麻秋带领部下斩关向东出关 中去投靠冉闵,中途与胡人王朗干了一仗,杀朗部胡人数千,后被氐酋蒲洪捉了去。) 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冉闵要求各胡退出中土,各还本道。公元350年到公元353公,羌、氐大量迁回陇西,以后在关中建立了前秦和后秦,一些匈奴人返回蒙古河套等地,五大石胡的那些部落甚至远迁回中亚的老家。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和《晋书》中这一时期:冉闵驱逐诸氏羌胡蛮数百万“各还本土”(各自返回自已老家去),路上互相杀掠,饥疫死亡,得到家的十止二三——这一方式又变相的造成了数百万胡人的死亡。 至今西欧人只承认:“现在在欧洲的匈奴人,是冉闵赶过去的,不承认是汉武帝打过去的”。 冉闵灭后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中、杀了二十几万羯族,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屠杀。 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当时一支万人的羯族部族,因为向北投降鲜卑而保留下来.后来鲜卑人帮助他们杀了冉闵,鲜卑入主中原。这支羯人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鲜卑内战时羯酋造X,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 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后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好心的南方梁朝政 府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义的后景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汉人实施血腥的种族屠杀,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建康城(现在的南京)就将全城四万户约二十万人杀绝.直到后来,南梁将领陈霸先带珠江流域的两广军队,准备充分后北伐江南,花了很大代价才灭此悍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后景之乱。 羯族简直就可以称之为“食人恶魔”了。史载他们行军作战没有粮草,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夜间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羯族对汉族的血债实在太多,在他们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中,汉族几乎到了灭族的边缘。冉闵灭后赵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到了南北朝时,拓跋鲜卑的拓跋焘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宋国,居然不带一点粮草,如果掠夺的食物不能解决需要的话,就只能是“掠人而食”了。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冉闵建立的国家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百姓后,带领一万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消灭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坐收渔人之利。冉闵却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在常山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包围。不料的是,鲜卑人却被个个奋勇争先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冉闵,打得十战十败! 史称冉闵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伦,攻战无前。 冉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骑朱龙马,每战冲锋在前,杀敌数百人。在占绝对优势的众胡联军兵力围攻中,创造了很多军事奇迹,与鲜卑的决战,他以一万汉军敌鲜卑十四万铁骑,十战十捷。 冉魏国虽然一度基本扫清了常山以南的中原地区,但他的民族报复政策,导致各胡族的空前大联合,在攻襄国时被众胡联军击败,军民死十余万,不久为鲜卑所灭。据说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一说朱龙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 冉闵逞勇残杀,立国三年,死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等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冉闵恃勇出击慕容隽时,不少人预料必败,大臣刘茂等人说,我主这次出去,一定不能回来了,我们岂可坐等敌人来戮辱,刘茂等人都自杀。邺都被攻破,大臣王简等人也都自杀。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了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没有冉闵,汉族早已从地球上消失了,冉闵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英雄。应该给我们民族的英雄冉闵立雕塑铜才对。 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北魏时期,长江以北地区都属鲜卑人,至今有些年老妇女的头饰后仍然留有小纂,就是鲜卑人的遗迹。还有,“爸爸、妈妈、哥哥”的称呼,也都来自鲜卑人。汉人现在变成深褐色眼瞳的原因,大概是与鲜卑人融入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关系吧?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后,其民都禁北语、饰汉服、习汉话、取汉姓,与汉人无异。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累代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魏书)。 南北朝后期,北魏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周又灭了北齐,这些都是鲜卑政权,隋文帝身为周臣代北周自立,自此鲜卑政权退出了历史舞台.北朝的东、西魏战争,使胡人人口枯竭.两国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不得不开始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鲜卑国主们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外部条件。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 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北史)。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北史)南朝人称“索虏”的就是他们。当时的中国,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唐王朝(618——907)年,唐王朝长达289年。安史之乱爆发在唐朝中前期755年。就算安史之乱前都是富强的,也只有137年,衰败堕落有152年。更何况靠出卖隋朝利益、对突厥称臣、篡位、夺得江山的李渊统治时期,唐王朝屡次给突厥人朝贡,屡次被突厥人打击,都差点迁都了;武则天时期被契丹人打得大败,契丹人都深入到了河北腹地。(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来李靖把突厥人打走,历史上突厥人有了一次大的西迁,他们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至沙特一带的人等。 突厥汗国衰亡西迁后,至使一些图瓦人的部落由于战争等原因,陆续跟着向南、向西迁徙.维吾尔就是当年的回鹘,他们被黠戛斯十万铁骑突袭后,分三部狂奔葛逻禄及安西都护府,后又进入今天的中国新疆南部以及中亚等地区,形成了喀喇汗王朝.而这些地区的土著居民有一大部分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塞族人,他们和塞族人发生混血以后,体质上发生变化,呈现出高鼻深目的一些特点,后来随着***教的传播,他们又放弃了原先的宗教萨满教,进一步被***化,逐步演化发展成一些现代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等等。 而图瓦部落后来却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过程,他们主要和蒙古人生活在一起,所以仍然保留了典型的蒙古人种的特点,并接受了喇嘛教。这就是为什么图瓦人与同样从突厥部落发展而来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在语言上相近,但人种和风俗上却有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维吾尔(回鹘)属于突厥语系民族。突厥可以视为现代土耳其人的先民,实际上实厥和土耳其是同一词的不同汉译,突厥是唐朝直译自突厥语的名称,土耳其是近代译自英语的名称。 唐末(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于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于年。给中国造成的祸害难以估计。横征暴敛使人民苦不堪言(为避税逃跑到深山,被吃或吃人现象家常便饭。)大批的华北人民往当时的国外契丹跑,这些人正是以后的辽、金、蒙古对付中国的骨干力量。 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自秦后的所建立三十余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出身游民和社会下层的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之间的开国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无赖、流浪汉,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椐民间传说,最乱时期的长安城内,集贸市场上的人肉的价格甚至比猪肉价格还低。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见《腌人肉做军粮——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灭绝之迷 》现在中国北方这片土地上,真正炎黄的后代可能所剩无几,据范文澜通史所述,唐末五胡十六国后,中国北方当地人口几乎死绝,全靠蒙古高原的人南下所补充,先后有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各民族南下,使中国北方重新人丁兴旺。)如当时移居中原的蒙古人,多以他们的蒙古包的“包”为姓,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姓尉迟的、姓宇文的。都是源出陕西。如女真人姓金的。如姓慕容的就是鲜卑人的后裔,鲜卑人改为汉族姓氏的,除了《魏书》记载的一百多个,就是《晋书》主要记载的张、段、范、乔、思等姓氏。 |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爱我华中王
( 皖ICP备07008304号-26|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869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